阶段一
一岁之前
1岁以前的孩子打人,往往都不是有意为之的。这些行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是一种游戏,他们只想知道小手小脚能干什么,是正常的发展过程。但是如果大人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,孩子也有可能会“误入歧途”,养成打人的恶习。我们来看一个经常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。过年了,亲朋好友齐聚一堂。小宝的小姑把脸凑过去跟他玩儿。冷不丁的,小宝突然打了小姑一巴掌。小姑先是一惊,然后拿着小宝的小手亲亲,笑嘻嘻地说:我对你这么好,你还打我呀?
小宝奶奶在旁边惊叹:看看,小宝还会打人了呐!
话未落音,小宝又打了小姑一巴掌,小姑愤愤不平:别光打我,去打你大姑。
大姑和小姑的态度千差万别,挑了挑眉,假装威胁小宝:你打我试试?
小宝抬起手,落下去的时候轻轻地摸了摸大姑的手。见小宝如此反应,全家人都哈哈笑起来,说他人小*大,从小就会看人脸色。
在这个事例中,所有的人都做了错误的示范!NO.1
言行和表情不统一
小姑在小宝打人后,虽然语言上在阻止小宝的行为,但是动作和表情却显得很高兴。这会让小宝误以为,小姑喜欢这种打人行为。当遇到孩子打人时,我们应该很严肃地跟孩子说:“打人不对,我们不打人。”NO.2
不能用任何方式支持孩子的打人行为
小宝打人的时候,奶奶的语气显得很骄傲,有一种“我孙子真出息”的感觉。小宝接收到的信息就是:打人是一件让奶奶骄傲的事情。小宝再一次打小姑时,小姑没有阻止,而是让他去打大姑。这会让小宝误以为:打人是可以的,但不要盯着一个人打。全家人最后的大笑也是不对的,可能会误导孩子:哦,原来我可以打好欺负的,不好欺负的不能打。以上大人的这些反应,都无意支持了小宝的打人行为,如果继续这样,小宝以后可能会越打越上瘾,养成习惯。NO.3
需要及时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
小姑在小宝打人后,亲了亲他的小手,这本来是个正确表达友好的示范,但是小宝没有领会。而大姑阻止小宝打人的方式,是以成人式的威胁为主,小宝能被唬住,但是可能会让他和大姑的距离越来越远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,拉拉小宝的小手,认真地告诉他:“你刚才是想和我玩对嘛?你喜欢我吗?那你可以这样抱抱我亲亲我。打人是不对的哦,这样我会痛,会伤心的。”最后鼓励他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喜欢:“你现在喜欢我吗?那你来抱抱我好吗?”小年龄段的孩子,一两次示范是不能让他们完全学会的,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的事情。但是养育孩子没有捷径,这期间必然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示范和引导。阶段二
1-3岁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,懂得“你”和“我”之间的区别。他们打人不再是为了观察别人的反应,而是为了自我意识的建立:?这是我的玩具,打你!(保卫自己的所属)?你不给我玩,打你!(没满足自己的需求)?你不理我,打你!(想引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