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文兵大夫在他的《字里藏医》说:
你在看风景的时候,
风景也在看你;
你在吃饭的时候,
饭也在吃你。
在明辨“饥”与“饿”,就知溥仪为啥瘦?人为啥挑食?啥是厌食症?这篇文章中我已经和朋友们从汉字学角度分析了“饥”和“饿”的区别。总的来说,“饥”是身体的客观状态,“饿”字从“我”,是人的主观心理需求。
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对食物需求不同的状态下,我们的身体到底发出了什么信号?是身体病了?还是精神出了问题?需要治疗?还是需要吃点儿什么?
不饥不饿
现在人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很多人长时间感觉“不饥不饿”。这可能是生病了。
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癌、食道癌都可能有这个症状,这些人还伴有嗳气、吞酸水等,情绪上也会出现胸闷、抑郁、失眠、早醒等症状,是身心同病的典型现代病。
出现这些症状,赶紧去看医生,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,调节自己的情绪。
不饥却饿
“不饥却饿”也现在肥胖病人的常见症状。这些人吃得很多很饱,肠肥脑满。吃得很饱,却总是感觉饿。还有一些体型正常的人,总感觉嘴里没味儿,吃饱了还想吃点什么。
这些人的病机在于心火过亢,原因在于情绪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或者内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觉,以至于出现了食欲亢进。中医治疗上一般用黄连、栀子等苦寒泻心的药物。
其实,很多正常人也会偶然出现“不饥却饿”的情况,比如突然想吃甜腻的食物,这时想吃啥就吃,来上三口就得,不要太过隐忍。毕竟充饥是对食物的选择的最低要求,解馋、过瘾才是饮食的更高境界。这就要求吃到对自己胃口的食物,搭配合理,吃得舒服吃得美。否则饿和馋的感觉就永远消除不了。
中华饮食文明的精髓,就是通过对人性和食物性质的把握和调和,让人和自然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。很多人讥笑中国人吃鸡爪、鸭掌,可在中国鸡爪比鸡胸贵。那些被奉为美味、先进的洋快餐已被斥为垃圾食品,中国人的饮食观逐渐在回归。
饥而不饿又饥又饿
“饥而不饿”说明你脾胃本身没有器质性问题,但情绪出现了问题,这时最好去看看中医,重在调节情情感、心理或精神。
“又饥又饿”?恭喜你,身体健康、胃口大开、吃嘛嘛香。但此时也要慢慢进食,细嚼慢咽,吃到七八分饱就打住。
关于“吃”的总原则
其实吃什么不重要,怎么吃、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。坚持不饥不饿时不吃,哪怕是到了饭点儿。因为外界的时钟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。
如果胃里的食物没消化,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,却又要塞进去一堆食物,那不就是毒药吗?
所以,道家和中医认为,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,少吃几口,多吃几年,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。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,有几个忍得住呢?忍得住的就是神仙!#藏在文字里的浪漫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