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儿科门诊,我们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,描述孩子肋骨两侧骨头凸起的问题,如图所示,这种情况在胸部和腹部交界的地方尤为明显。许多家长会担忧,这是否意味着孩子缺钙或患有佝偻病,甚至担心孩子是否会出现其他问题,能否自行恢复。实际上,这种现象在小婴儿中相当普遍,属于正常范畴,无需过分担忧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呢?先让我们看看这张胸廓图,图中粉色圈圈所示的部分是肋软骨。在幼儿时期,前7条肋骨是通过肋软骨与胸骨相连的,这部分被称为真肋。而第8至第10条肋骨(即图中粉色圈圈所围部分)并未直接与胸骨相连,被称为假肋。不过,它们仍然与上一条肋软骨相连,共同构成了肋缘,因其形状类似弓形,也被称作肋弓。当我们对比这张图与之前展示的小宝宝图片时,不难发现凸起的部分正是剑突下方的这些肋骨,大约位于7至10肋的位置。
那么,为何在婴幼儿阶段,这几条肋骨会显得凸起呢?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生理原因?接下来,我们将深入探讨婴幼儿的肋骨与成人肋骨之间的差异。首先,婴幼儿的胸廓呈现为圆形,而成人则是椭圆形。成人的胸廓整体呈现下垂趋势,在吸气时,肋间外肌收缩,肋骨上抬,进而使整个胸廓扩大,从而将空气吸入肺部。然而,婴幼儿的肋骨在不吸气时已处于较高位置,整个胸廓已接近最大状态,因此他们无法通过胸式呼吸来吸入空气。这种情况下,婴幼儿只能依赖膈肌进行呼吸,但相较于成人,婴幼儿的膈肌较为平坦,收缩时下移幅度较小,胸廓增加有限。因此,在吸气呼气过程中,腹部运动幅度相对较大,腹腔压力高于胸腔压力,上抬的肋软骨在肋骨较软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肋骨外翻。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直立时间的增加,到大约2岁时,他们开始结合使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。因此,这种肋骨外凸是婴幼儿时期的正常生理现象,与缺钙无关。那么,肋骨外翻是否与佝偻病或缺钙有关呢?其实,婴儿肋骨外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是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二是单纯的肋骨发育畸形。虽然有人误认为肋骨外翻是佝偻病的临床表现,但事实上,佝偻病的主要症状是“肋串珠”和“肋软骨沟”,而非肋骨外翻。若婴儿出现手足镯或串珠胸等表现,那才可能是钙沉积不足,导致骨骼无法正常形成坚实紧凑的结构,而是呈现出松散膨大的形态。所以,婴儿肋骨的生理性外翻是正常现象,随着成长会逐渐与成人相似。同时,肋骨发育畸形也可能导致肋骨外翻。值得注意的是,肋骨外翻并非佝偻病的临床表现。佝偻病的主要症状包括“肋串珠”和“肋软骨沟”。肋骨外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,特别是在瘦弱的孩子中更为明显。虽然有人认为肋骨外翻与缺钙有关,但事实上,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不足确实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骨骼改变,如鸡胸、漏斗胸、O型腿和X型腿等。然而,这些改变并非肋骨外翻的唯一原因。
此外,孩子的体型和肚子大小也会影响肋骨外翻的明显程度。由于许多孩子体型偏瘦,而肚子相对较大,这使得肋骨外翻更为明显。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特别是成年后肚子逐渐缩小,肌肉组织增多,肋骨外翻的外观会得到改善。对于较大的孩子,进行拉单杠、扩胸运动等锻炼也有助于缓解肋骨外翻的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