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://pf.39.net/bdfyy/dbfzl/140223/4342723.html少年大不同·专谈
探究公众人物的成长史
他们为何成为了今天的他们
本期嘉宾
詹
宏
志
台湾重要的历史支点性人物,著名作家、出版人、电影人、城邦文化及PChome创始人;监制侯孝贤《悲情城市》、杨德昌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;担任“滚石唱片”总经理,为罗大佑、伍佰等音乐人策划唱片;梁文道评价称“没有詹宏志,就没有今天的台湾”。
詹宏志和他的父亲,是老式的中国父子关系,父亲是家庭里威严的存在,他和父亲这辈子说不上句话。
轮到詹宏志当父亲时,又是隔了一个世代。儿子詹朴在给他新书写的序言里,称詹宏志为“室友”。
“这是我想要的!”詹宏志肯定地说,如何和孩子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,这其中充满了智慧——
访
谈
嘉
宾
詹宏志:台湾著名作家、出版人、企业家
詹朴:台湾新锐设计师、自创品牌ApuJan设计总监、詹宏志之子
访
谈
提
问
陈瑜:少年大不同人生大不同创始人
01
我跟我父亲这辈子,都说不上句话
01
詹宏志谈他和父亲(点击观看)
詹宏志人生的起点,在台湾南投的乡下。爸爸妈妈,六个兄弟姐妹,外加妈妈带来的6个妹妹,全家14口人。生活艰难,却藏着智慧。
詹宏志:我们那个时代的父亲,不太轻易露出任何感情,回来就很安静地坐在那里看报,不需要说任何话,就很威严。我跟我父亲这辈子都说不上句话。
我念大学放假回家,父亲在客厅,一定坐在某一个位子,一个烟灰缸一个个杯茶。我跟父亲说:“我回来了”。他抬头看我三秒钟,说:“哦,你那个头发该去理一理了。”
这是我们的对话,我就“噢噢噢”地赶快走。我相信感情是一点折扣没有的,但是表达方式非常冷静。
陈瑜:为什么表达那么克制,你会觉得爱是够的?
詹宏志:当然有各种事,他会在某些场合特别带我去。我父亲是煤矿工程师,他会带我去申请矿权的公务单位,跟领导讲:“我这个小孩将来是要念地质的”。他希望我继承他的衣钵,因为我比较外向利落,其他小孩比较循规蹈矩。
但在高中最后一年,我并不想念工程,想去念文学,所以转了组,也没跟家人商量。父亲从来没有骂过我,但得知后,默默寡欢一个礼拜没有说话,我就知道我伤了他的心。
詹宏志(左)和陈瑜(右)
陈瑜:那你小时候会觉得自己被偏爱吗?
詹宏志:从来没有,我们家很公平。家里一餐饭只有一个卤蛋,我母亲用绳子分成六片,六个小孩都能吃到。如果过年有一只鸡,切下来有鸡腿、有鸡胸,她会记得上一次谁吃了鸡腿,这次要给谁,轮着的。
我母亲有一个策略,要“很公平的不公平”,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到比较好的那次经验。我母亲很聪明。
可我小时候总觉得妈妈喜欢聪明伶俐的弟弟,父亲重视读书好的哥哥,我是有点孤单的,这也可能是投射,但也不是坏事,因为孤独就会想去写诗,就会有另外文艺的念头。回头想,那些带着一点点愁苦的往事,都是生命经验的由来。
台湾电影新浪潮代表(从左至右):吴念真、侯孝贤、杨德昌、陈国富、詹宏志
詹宏志:我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,比较顽皮叛逆,我特别不喜欢人家管,不喜欢规矩,不喜欢跟人家一样。
我很爱读书,所以开学第一天,我就把课本看完了。一学期都很无聊,上课画画,常常被老师打,得不到肯定,你就越来越讨厌这个体系,就想做别的事。
最糟的是我上初中的时候,加入学校棒球队。校队训练下午不上课,所以功课完全不可能跟上。老师跟我母亲讲:“你不要希望他考上任何学校了,这成绩是不可能的。”
我母亲真的害怕了,她怎么骂我、打我都没有用,只好跑去找教练,当时教练也就是个高中生。有一天训练完,教练就说:“詹宏志,你出队,回家吧”。
我当时伤心了好几天,又跑去看他们练球,教练就过来跟我讲:“我们都是没前途的,你干嘛跟我们一起呢?我们当中只有你一个会读书,你就去把我们所有人的书都读了吧!”
说了这句话没两年,他就死了。我不只怀念他,我怀念我所有的队友。
著名出版人,创办城邦文化
陈瑜:那时会不会嫉恨妈妈,你竟然不让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?
詹宏志:我跟妈妈从小就一直对抗,我是带给她最多麻烦的小孩。把人家小孩的手打断啊,写文章闯祸啊,学校要开除啊,全是我一个人闯的祸。
不过后来大学还没毕业,我就成了家庭的经济中心,家里所有对外的事,都是我决定的,哥哥姐姐每一门亲事,都是我出面去谈。所以我从最麻烦的人,变成了母亲最信赖的人。
陈瑜:学生时代有一些波折,后续什么时候让您觉得说,文学这条路是我未来要走的?
詹宏志:高中就很明确了,我最希望做的事,就是能够多看书,能够有些创作的机会,能够跟文学有一个长期的交往。我高中时就有很强的念头,而且那时就开始编校刊、写文章。
创作带来的是双重的满足:前半段是自己跟自己说话,真正地经过一场搏斗,把想法给说出来;第二层是跟社会的关系,一些人读了文章有跟你期待相似的反映。这两层满足,会激励你往下做。
创办台湾最大电商网站PChome
陈瑜:那个时候您填了文学系,父亲有一个星期默默寡欢,那会给您有压力吗?
詹宏志:有的!我很敬重我父亲,我期望他对我是肯定的。做了一个让他失望或伤心的事,我不好受的。父亲显然对我有一种期许,整理他遗物时发现,他有好多矿的开采权申请书,申请者一栏写的是我的名字,他一直以为我会去走这条路。
可我父亲也不是那么固执的人,也就一个礼拜,想开了:“他想做什么,就让他去吧,他知道他要什么东西。”后来我和父亲互动很好,他晚年对我做的事,相对也是很认可的。
02
对儿子,我是“有叩才鸣,不叩不鸣”
02
詹宏志谈他和儿子(点击观看)
和旧时的父子关系完全不同,詹宏志和独子詹朴显然平等很多,詹朴在给爸爸的书写的序言里,称詹宏志为“室友”。
詹朴是台湾新锐设计师,以第一名成绩从辅仁大学织品系毕业后,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女装设计硕士,毕业当年就在伦敦时装周发表作品,年创立了个人同名品牌ApuJan。
在家庭教育方面,詹宏志给了儿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道路,那是他自己人生的经验和阅读的参悟。
詹朴
陈瑜:您父亲和他的父亲,一辈子说话不超过句,那是旧式的中国父子关系。你跟你父母的话多不多?
詹朴:多哎,还蛮多的,和爸爸花很多时间聊篮球,我们就像室友一样,想到什么就聊什么,自然而然。
我觉得我们蛮自在,各自过各自的生活,彼此都没有牵绊着彼此,却反而蛮有默契。
陈瑜:您认同“室友”这个概念吗?
詹宏志:当然,这是我要的东西。我小孩出门读书,或者晚上出去玩,当母亲的都很担心,等电话或想要打电话给他。我从来都是“他不找我,我不找他”。
陈瑜:是基于对他的信任吗?
詹宏志:不,这样他才会长大。你找他,他就觉得你会找我嘛。我要让他知道,你找我,是你真的要找我;你要说话,你是真的要跟我说话。不是应付,不是没办法,也不是因为管教,这样我们才有一个真正的关系。
所以詹朴跟我讲话没有压力,他什么话都愿意跟我讲,他要问我问题,就问我问题。我是“有叩才鸣,不叩不鸣”。
陈瑜:怎么才能建立如此好的平等的沟通关系?
詹宏志:你要压抑自己,父母主要是太急了,急了就不行,你一定要忍住。其实小孩,你信任他,他就信任你。
从旁看,小孩不对劲,你看得出来的。如果他没到那个地步,你忍住,别着急。
陈瑜:这个当父亲的智慧,您从哪里得来的?
詹宏志:这个就回到我书上说的了,只有读书可以给你不只一个人生,你一个人生的经验终究是有限的。你读了别人的人生,变得聪明一点是有可能的,你知道更多的世界,不必撞得头破血流才完全懂得。
陈瑜:父亲在你心目中,是一个什么特质的人?
詹朴:他是个“书呆子”,每时每刻都在看书,他真心喜欢书。
我成长的某个阶段,问他什么问题,他都可以找出相对应的书。我可以感觉到,他找到那本书的喜悦,大于帮我回答问题的喜悦。
他对阅读的热爱,也影响了很多人,影响了他的工作、生活、家庭和朋友。阅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阅读是那么有趣的事情,为什么不多阅读呢?
我从小爸妈就会陪我看书,经常推荐,没有什么限制,没有什么书是可以看或不可以看的,没有什么书是小时候比较适合或是长大才能看的。就是一直聊到什么话题,就有对应的书,书在那里,有看没看,都是自己的选择。
陈瑜:你刚才说爸妈对你是“放任”的,或者说是开放的,他们真的不管你吗?
詹朴:也许会管一些,非常非常少,也许会有些引导,也许会告知有些事怎么样做可能会比较好,可那都不是一个绝对,所以我不觉得那是一个管教。
詹宏志全家福
詹宏志:我必须说,我从头到底,从来没有担忧过我小孩的功课。他的母亲会担忧,我不会,我不认为那个要紧。我关心的是他跟朋友的关系,他朋友喜不喜欢他,他对朋友好不好。
我认为读书,随时有一天,他想读他就读了,或者说,他爱看书,那他只是不爱考试。那有什么问题?会考试的,不见得爱看书,以后考完就没有了;爱看书的人永远有下一步,因为他的知识会发展,会不断地自己教自己,不断学习。所以我关心的是人格,他有没有一种魅力,别人愿意跟他交往。
詹朴在英国读书时有段时间,失去信心,觉得为什么他做的东西,老师不认同。比如说他很会用电脑,可老师是个老派的人,说:“你一定要用手画,手画才是一个设计师”。詹朴就有点挫折,觉得这条路是不是他该走的。
我跟他说:“你同学怎么看你?”他说:“同学都喜欢我,其他科系的人都希望我去帮他们做某些事”。
我说:“再过20年,你同学的意见都是关键,因为他们是全世界各地的设计师,而你的老师已经不在了。
陈瑜:听了这样的解释,孩子太释然了。在你看来,一个人的自我学习能力,以及同伴交往能力,要比他的考试能力重要?
詹宏志:重要太多,这是我的体会,我就是这样的经历。不是我不在乎,我在乎不同的东西。
所以当他跟我说他想读设计,我只是吓一跳说,你又没学过,怎么考啊,要不要我帮你找个老师补习呢?
陈瑜:他没有绘画基础吗?
詹宏志:他每天画,但从来没上过一个画画课。每次问他,你想不想去上课?不要,自己画!
但要念设计,考试是个问题。等到去找老师,老师说,你要考大学才来上,怎么来得及?你来还影响我的升学率,不收!
后来我给他找了朋友的女儿,就大他一岁,已经考进了一所艺术学校,詹朴就跟她学。
后来他考试也没问题,做了一个本子,介绍自己。四个学校看了他的作品和考试成绩,再面谈,都给了他第一名,所以他想选哪里就选哪里。
虽然他不是最会考试的人,但是他有东西,所以也就找到路了。
詹朴致力于用服装说故事上图为“遇见一只羊”系列
陈瑜:他脑子里有自己的内容。
詹宏志:对,他作品集概念很好。他四五岁还不识字,有一天就爬到桌上说,“我来做本书”。我就给他些纸,他做书的第一件事,是做一个版权页,上面的字都是画出来的。这个是职业病,他父母亲都是编辑,所以耳濡目染。
詹朴:我喜欢读书,但我的成绩一直都普普通通,没什么特殊表现。以前我也蛮随性的,读自己读的书,跟朋友、同学、老师都处得算不错。我一直对于创作有兴趣,很喜欢美术课、做报告、做劳作。
我只是想说,如果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跟创作多一点关联,我可能有更多的借口,可以一直看不同的图鉴,看不同的博物馆。如果我的工作跟这些事情,都有一点相呼应的话,也许会更开心,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。
后来真的进入了设计科系,才比较意识到自己在追求什么,当发现可以用创作方式来传递讯息,其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。我们创作的衣服,比我们自己去过的地方更远。我们是服装工作者,不是演员,不是歌手,可是我们的服装却可以出现在巨蛋的舞台上,出现在金马奖的红毯上……这些都是服装带我们去到我们去不了的地方。
这对创作者来说是幸福的事情,就像很多作家,他没有离开过他的家,但是他写作的书却去了各式各样的城市,跟不同人产生了不同的故事。也许有更理想的发展之后,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作伙伴和创作资源,可以把故事说得更完整。
把故事说得更完整,一直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。
陈瑜:你成绩普普通通,爸爸妈妈从来没给过你任何的压力吗?
詹朴:不算有吧,比起其他朋友。当然会关心,会询问状况,会想知道有没有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,有没有接触一些不同的兴趣。如果觉得阅读是有趣的,就很好。
我爸妈对这些事真的很随意。也许你问我爸爸我现在几岁,他可能真的不记得,他觉得这不是必要的资讯。
03
复刻妻子的拿手菜,以此怀念
03
詹宏志谈他和妻子(点击观看)
在詹朴眼里,父亲詹宏志和母亲王宣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,热爱阅读、旅行和美食,每年家宴多场,台湾文化圈一半的人:杨德昌、侯孝贤、李宗盛、罗大佑、蔡康永、张大春、梁文道……都是家宴的座上宾。
年,王宣一出版《国宴与家宴》,将江南世家的家传手艺凝结成文字。年,宣一在旅途中猝然离世。詹宏志花足功夫,复刻妻子生前的十几道菜,已在台北天香楼推出过两次长达一个月的“宣一宴”。去年11月,宣一宴来到上海。今年5月,终于回到了原生地杭州。
这是一席由宣一的母亲从杭州带到台北、再由台湾女婿詹宏志带回杭州的家承之宴,其中蕴藏着无限深情。
詹宏志:我们认识了40年,共同生活了35年。很多事,是她离开以后我才更明白或者更体会出来的。
我可能以前觉得这几样东西就是我,现在仔细想想可能不太对,这里面好几样其实都是她。今天会变成这样的我,其实有很多部分,都是因为两个人相处所产生的结果。你这样铺床,你这样穿衣,那里头都有她的影子。
她会说:“啊呀,你穿的这个样子不成,你应该要这样穿。”一开始,可能是个建议,后来就变成一个习惯了。这些经验今天就是我的部分,就算她不在了,我要去某一个场合,脑中就会想起这些例子。所以我把衣服穿上之后,我就明白,这个我并不是我一个人的,这个我有很多与她相关。
人在时候,理所当然,不在的时候,你才意识到,这些东西,没有她是不会发生的。
现在我更有一个警觉是,没有她,我其实很难进展。她在时,我做菜做得不坏的,可她不在时,我本来很会做的菜,做起来也会心慌。
我以前做菜时,会说:“你帮我尝尝味道”。她一试说,“这个没有问题”,或说“这个少了什么”,我就去调整。现在这个人没有了,所以,我试的时候有点心不定,这个部分在生活上我是有感触的。
今天我花这么多努力去学做她的菜,有两个原因:一个是比较小我的,这当是一个怀念她的方法,如果这些菜还在,这个人好像还在一样;这当中也有一种比较文青的想法,这些东西都是文化产物,是她的家族,其实就是当年江南的文化流到台湾的一支,我把有些菜带回来。
陈瑜:最后一个问题,这辈子能够碰到志同道合到这个份上的太太,是不是特别幸运?
詹宏志:你应该倒过来说,碰到每一个太太,最后都把自己和她变成志同道合。
少年大不同·专访
探究公众人物的成长史
他们为何成为了今天的他们
每个人都自带粮草和地图
在少年们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
如何发掘自身的优势
又是如何踏上各自的征途
没有好坏对错的标准答案
因为少年,大不同
▼
延
伸
阅
读
中信出版集团
细腻的刀工、隐藏的美味,一场场认真的宴客,是一个家认真对待生活的高贵,也是这个时代难以回溯的生活原生之美。
16年前,王宣一发表《国宴与家宴》一文,掀起余韵不散的回响。
这一切,源于她与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回忆母亲开展而来。那家宴中的一餐一食,一碟一碗,是母亲家传的味道。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:"平常,就是恒久的思念"。
特别鸣谢:中信大方
上海家承之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喜欢,就给一点在在看吧??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